山东青年“志”在非洲:有责任展示中国

  在距离山东13000公里的非洲大陆上,有一个面积比两个山东省大的非洲国家——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位于非洲大陆东南部,是一个内陆国家。在这里,有15名来自山东的青年志愿者。从今年1月到现在,这些来自齐鲁大地的青年,在那个遥远的国度已经度过了170多个日日夜夜。

  他们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后中国派出的第一支援非志愿者队伍,这也是山东省第一次独立承担的援外项目。在津巴布韦,他们既代表中国,又代表山东。既展示了国家形象,又流露出多彩个性。

  青年志愿者事业是党和国家对外友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途径和舞台。团中央要会同有关方面加强领导,完善管理,注重培训,逐步的提升服务水平,为国家争光。

  ——2007年4月25日,中央、国家主席批示(摘自共青团山东省委工作报告)。

  你们从事的是这样一项崇高的事业,它是为了增进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友谊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相信你们一定会努力工作,为中津友谊和合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2007年4月21日,全国政协主席在津巴布韦看望志愿者(摘自2007年4月28日《齐鲁晚报》)。

  请向我省赴津巴布韦的青年志愿者同志转达省委省政府的亲切问候。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和兆国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把我省青年志愿者事业做得更好。

  ——2007年6月11日,山东省委书记在团省委有关青年志愿者对外服务项目的汇报材料上作出批示(摘自2007年6月15日《齐鲁晚报》)。

  津巴布韦位于非洲东南部,是一个内陆国家。面积39万余平方公里。东邻莫桑比克,南接南非,西和西北与博茨瓦纳、赞比亚相连。大部分是高原地形,平均海拔1000余米。热带草原气候,年均气温22℃,10月份温度最高,达32℃,7月份温度最低,约13℃~17℃。

  中非经贸关系近年来得以迅猛发展。目前,中国已超过英国,成为继美国和法国之后,非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从1956年至今,中国援助49个非洲国家建成了720多个成套项目,涉及农牧渔业、轻纺工业、能源、交通运输、通讯、水利电力、文教卫生、食品加工等所有的领域。帮助非洲国家建成铁路2000多公里,公路3000多公里。中国还向非洲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1.8万多人次。同时,中国减免了非洲31个国家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债务158笔,金额约109亿元人民币。

  2007年1月24日至今,以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为中心,方圆300公里范围内的5个城市中,活跃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津巴布韦服务队的身影。服务队的15名队员全部由共青团山东省委组织派遣。

  2006年4月,在全国志愿者年度工作会议上,团中央提出了2006年海外服务计划的设想,准备全年派遣150名海外志愿者。赴会的共青团山东省委工作人员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

  2006年8月,团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志愿工作会议上,趁着午休时间,团山东省委工作人员找到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侯宝森,向他表达了山东要独立承担一个项目的愿望。

  据团省委张光峰书记介绍,近年来中央对这项工作逐渐重视,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把援外青年志愿者工作提高到发展我国对外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来考虑。

  另一方面,底气也来源于共青团山东省委多年独立操作志愿者项目的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早在2002年,“山东赴新疆卫生志愿服务项目”就拉开了山东独立实施志愿者项目的序幕,而在2005年东南亚海啸期间,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队中,已然浮现了两名山东志愿者的身影。

  2006年海外项目名单公布后,包括山东在内,先后有15个省、市向团中央提交了申请。2006年9月,在提出申请5个月后,共青团山东省委获得批准,正式负责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津巴布韦服务项目。山东成为除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广州外,第6个独立承担海外志愿者派遣工作的地区。

  对于中国来说,“津巴布韦项目是主席在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上提出向非洲派遣300名志愿者后,组织实施的第一个志愿者派遣工作项目。”对于山东来说,“是我省第一次组织并且开展志愿者援外服务工作,是推动我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深入发展,增进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提升社会影响力的一次重要契机。”张光峰书记这样总结山东志愿者“出兵”津巴布韦的双重影响。

  而在还未得到正式审批之前,共青团山东省委就提前开始准备了。在2006年8月北京的那次表态之后,团省委组织了专门的志愿者工作会议探讨招募范围,最后决定面向全省招募。

  最终成功入选15人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津巴布韦服务队的戚峰在报名时并没有通知家人,戚峰的母亲陈女士和记者说,直到团省委对她及丈夫进行政审时,才知晓儿子已经报名志愿服务津巴布韦,“没想到选拔志愿者也要这么严格的审查。”

  由于是首次承办援外志愿者的招募派遣任务,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工作体现了“严”与“宽”的结合。

  张光峰书记说,服务队15名成员,是团省委、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在233名合乎条件的报名人员中,又通过初审、面试、考察、体检等环节确定的。“仅面试环节就包括专业相关知识技能、英语口语表达及应用能力、援外志愿服务工作基本知识、个人组织协调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察。”

  入选服务队的副队长成建国,今年已经43岁,本来已超越了志愿者选拔35岁的年龄限制,却被“宽待”。“作为省农科院畜牧所搞养殖研究的副研究员,成建国的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从事畜牧养殖服务,就较为贴切。”参与招募选拔工作的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冯俊良道出了原委。

  张光峰书记介绍,15名志愿者分布在5个不同的服务岗位,各岗位上的人数分别是“5、4、3、2、1”。5名队员从事计算机教学,4名队员从事汉语教学,3名队员从事畜牧业服务,2名队员从事体育教学,1名队员从事中医服务。

  津巴布韦的通讯条件差得让人无法想象,“有时电话拨一天都拨不通。”即使这样,志愿服务队队长吴绪永仍坚持每天与其他志愿者沟通,掌握信息,并与团省委保持联系。目前,团省委已经收到服务队定期传回的6期情况简报,记载了服务队员们工作和在当地参加活动的详细情况。

  山东志愿者们的工作不仅仅获得了当地百姓的好感和信任,他们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官员也成了好朋友。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袁南生评价服务队:“活动上有组织、工作上有成效、生活上能吃苦,体现了中国当代青年的良好精神面貌,展示了中国青年的良好形象。”

  今年5月,团省委书记张光峰率山东青年代表团专程赴津巴布韦看望了援外志愿者。在联系山东青年代表团赴津巴布韦的日程和安排事项时,团省委工作人员感到出奇的顺利。“那是因为津巴布韦大使馆和津巴布韦政府青年体育部(当地管理青年事务的政府部门)都有我们的朋友。”吴绪永揭开了其中奥妙。

  看望志愿者期间,张光峰书记对志愿者们情如兄弟姐妹般的感情深有感触,“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但是共同的使命和责任把大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服务队能够很快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迅速投入到工作岗位上来,是与服务队能够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分不开的。”

  ■2006年10月1日,志愿者招募活动报名火爆,在众多报名者中,团省委初步确定了60人作为援外志愿者的候选人。

  ■2006年10月16日,志愿者面试名单出炉,46人进入面试,其中九成拥有本科或硕士学历。

  ■2006年11月5日,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报名援外。他说:“志愿服务这条路,我一辈子也走不完。”

  ■2006年11月17日,15名援非志愿者名单确定,徐本禹和本报记者郝东智名列其中。郝东智将在津巴布韦从事为期一年的汉语支教,除此之外,他还将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全程见证这批志愿者在异国的志愿服务行动,并陆续发回报道。

  ■2007年1月19日,省领导会见即将出发的我省援外志愿者,并为援外志愿者服务队授旗。

  ■2007年1月21日,我省15名援非志愿者从济南出发,转道北京飞赴津巴布韦。

  ■2007年1月24日,津巴布韦举行仪式欢迎中国青年志愿者,随后,志愿者们在分配的岗位上开始工作。

  ■2007年2月18日,志愿者们在津巴布韦度过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大年初二,我驻津巴布韦大使袁南生邀请全体志愿者到大使馆欢度新年。

  ■2007年4月21日,正在津巴布韦访问的中央、全国政协主席亲切接见了15名青年志愿者。

  ■2007年5月15日,团省委书记张光峰率山东青年代表团赴津巴布韦看望了全体青年志愿者。(本报综合)

  津巴布韦的学生尽管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和喜爱,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多限于中国武术。于是,志愿者们义务承担起了介绍中国文化的任务,而学生们虔诚的态度令他们感动不已,于是,志愿者们用饱含真情的笔墨把这段经历永久地保存下来。

  我们三人被分配到了马佐威兽医学院。这个医学院是津巴布韦农业部直属、全国唯一的一所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次课我们准备了很久,我们觉得必须让学校的学生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因为我们得知当地人对中国了解得非常片面、非常狭窄,所有的了解大都来自于VCD光盘——中国的功夫电影,他们认识成龙、李小龙,但不知道中国的首都在哪里,不知道北京奥运会。这一个国家满街跑的都是日本的旧汽车,他们对日本的了解多于中国,这对我们触动很大,我们觉得有义务让他们详细地了解中国。

  我们在马佐威兽医学院分别从事猪病教学、牛病教学和兔病教学,学生来自津巴布韦全国各地。学校只有一台投影仪,还是刻字的那种老式机器,不能连接计算机。我们于是把电脑带到教室,让学生围在计算机的周围,然后让他们看我们做好的Powerpoint。对我们的祖国的基本情况、文化特点、主要城市、当前的发展、先进的科技、山东省的主要情况都一一作了详细介绍。学生听得很仔细,不时对一些感兴趣的事情提出问题,有的学生甚至问我怎么能到中国,听到这句话我觉得我们的工作没有白做。

  成建国,男,43岁,是服务队中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山东农科院副研究员;黄庆华,男,山东农科院助理研究员;王宁,男,大学刚毕业未就业。3人现在均在津巴布韦马佐威市兽医学院任教。

  我和宋爽分配到了位于首都哈拉雷的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虽说孔子学院早已成立,可是由于设备、师资还在准备阶段,始终没正式开课,我们有幸成为第一批来津大的中国老师。

  第一节课,当我抱着十几页的讲义,紧张不安地走进教室时,我看到的是一双双友善的眼睛和期待的神情,我发现年龄差异颇大的学员们面对我这个外国老师,其实也很羞涩和拘谨。地图、国旗、国歌、照片、旗袍、中国结和红灯笼,是我给学员们准备的“中国印象”。当学员们对中国的地大物博和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纷纷感叹时,站在讲台上的我感觉到很骄傲。

  第二堂课,大家已不再那样拘谨,课余时间我和学员之间彼此交流了各自的学习愿望,学员们纷纷要求拥有一个中文名字,我挨个儿收集了学员们的愿望以及他们想要的中文名字的寓意,翻查字典,苦思冥想。几天后,我们班上就有了“美娜、壮壮、爱多、大喜、天趣、笑笑、甄妮、葛璐、王明翰、马丁”等或可爱或严肃的名字。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悠扬的歌声在津巴布韦大学的小礼堂响起,当我和我的25名非洲学生在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开幕仪式上被介绍给所有到场的来宾时,我的学生们深情地演唱了这首中国传统民歌。我清楚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知道我的津巴布韦之行颇具意义。

  刘琛,女,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目前在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教授汉语。

  津巴布韦大学是津巴布韦最好的大学,于1955年正式成立,当时隶属英国伦敦大学,目前总统穆加贝担任该校的校长。津大孔子学院是津巴布韦第一所以孔子命名的汉语教学机构,也是中国国家汉办在非洲设立的第四所孔子学院。津大文学院院长Dr.Mashiri和我们商量,是否能在国内专家到来之前提前开课。

  3月5日是我的第一堂课,我早早来到学校却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已经整整齐齐地坐在教室里,他们比我来得还早,可见学习热情真的很高。我首先对中国的概况和文化作了简短介绍,然后从汉语拼音和声起,一个拼音我先念一遍,然后用英语讲解发音规则,学生跟着很认真地重复。

  对于外国人,汉语口语最难的是四个声调,为了让学生能够区分声调,每一个音我都分别用四个声调练习,耐心细致地给他们做示范,我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可以说一口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接着我教了简单的问候语,我让学生们用英语说“hello”,我用中文说一句“你好”,我说一句“你好”,学生们说一句“hello”,来回不断地重复与练习。不一会儿,他们便学会了“你好”“你好吗”“我很好”“谢谢”。

  学生之间可以用中文简单地相互问候了,他们都很兴奋,大声地相互打招呼。两个小时的时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转眼而过,我一直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学生们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接受能力,使我对以后的教学充满了信心。

  下课后,Dr.Mashiri微笑着向我走来,他说:“宋,我一直在外面听你的课,我可以感觉到大家都十分喜爱,你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时光,谢谢你。”

  宋爽,女,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现在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教授汉语。

  按照安排,我被分到哈拉雷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承担C语言的教学工作,我的学生共有60人。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的学生,还要用英语授课,我突然感觉压力很大。系主任帮我从学校图书馆借了几本英文参考书,我也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资料,除了吃饭时间和睡觉时间,几乎每时每刻我都在认线日是我的第一堂课,系主任全程听了我的课,最后他伸出大拇指说“Verygood”。

  学生们对中国不是很了解,但充满了好感和信任。“你能教我们一些汉语吗?我们想学汉语!”一个女同学清脆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教室,“因为我想了解中国,我想到中国去,中国是世界上最友好的国家。”

  从此以后,每次上课前,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前到教室学习汉语,从他们认真的表情、虔诚的目光中,我看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中国的向往,我有责任尽我所能上好每一堂课,也有责任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喜欢中国,我也因为能够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倍感欣慰。现在,走在校园里,总能听到“你好”、“谢谢”这样的打招呼声。

  吴绪永,男,青岛大学团委副书记、博士、志愿服务队队长,现在津巴布韦哈拉雷技术学院教授计算机。

  我和计鹏飞一起被分配到奎奎市技术学院教授计算机。校长得知我从小就接受过很多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和武术的教育,就提出希望我可以在周末的时间,教一下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之后,每个周末我给全校的老师和学生开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武术两门课。中国文化课上,我从中国的民族节庆讲到国画、京剧,从大禹治水讲到赤壁之战,从秦岭、泰山讲到万里长城,从四大发明讲到《本草纲目》,学生们都很感兴趣。

  在津巴布韦,我收的第一个武术学生竟然是学校的学位委员会的主席。一天晚上,我正在学校的操场上打太极拳,凯雷特看到后就跑了过来,希望能学习这门古老的东方传统技艺,因为他听说,练习中国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治疗一些疾病。虽然凯雷特先生已步入中年,但我的这位“大弟子”学习武术是很积极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招式都力求模仿得正确无误。由于我的宿舍与他家离得比较近,他晚上一有空就来请教我武术招式上的问题。

  一时间,中国风在学校里成了时尚。现在,学生们对我有三种称呼:上计算机课的时候,他们叫我“MrLiu”;上中国文化课的时候,称呼我“刘先生”;武术课上,称我“刘师傅”。

  刘斌,男,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会主席。现在在津巴布韦奎奎市技术学院教授计算机。

  一天,一个叫“古梓”的学生坐在了我的身边。他想竞选下一届学生会主席,他问我中国学生会的情况。我仔细地讲解了一下我们目前国内高校学生会的机构、组织管理、运作模式。

  正式竞选那天,古梓在台上演讲,我发现古梓的很多演讲内容都有中国学生会的影子,尤其是在机构设置和运行模式上,从我上次的谈话中进行了大胆的借鉴。最终的结果是古梓从10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功地当选为下一届学生会主席。结束后,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是你的帮助,也是中国的学生会给了我灵感,使我成功。”

  我和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院长Dr.Mashiri商量,在工作之余,是不是能够去听课。Dr.Mashiri痛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让我写一份申请,可见这里的工作还是很严谨的。

  每天早上8点钟,背起书包迎着朝阳去上学,重温当学生的感觉,在做好志愿工作的前提下,我希望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可以多学一些东西。一年级的法语老师是来自法国的志愿者Celine,在津大已经义务服务两年。Celine是专业的对外法语教师,经验比较丰富,她的课节奏比较缓慢,但是氛围轻松活泼,简单讲解后,以学生练习为主,这样学生可以当堂掌握所学内容。或许是因为同为志愿者,第一次见面就感觉特别投缘,我们大家常常在一起交流教学心得与体会,在她的课堂上,我也学到了很多对外语言教学的技巧和经验。

  津巴布韦最让人头痛的是停水。有一次学校的水泵坏了,停了半个多月的水,学校每天派拖拉机到附近的村里拉水。毕竟水只有一大桶,我们每天分到的只有两脸盆生活用水和一锅用来煮饭的水,洗澡、洗衣服根本不敢奢望。

  很快我们遇到了食品涨价问题,蔬菜、食品的价格飞一般地增长,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一个洋葱也要5000津元(相当于人民币13元)。我们得知学校里长着许多国内也可见到的野菜——野苋菜,但当地人很少吃它,我们采摘回来吃上一到两顿,当地人见了很惊讶。

  津巴布韦的环境、生活小习惯和国内有很大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插曲令志愿者们终生难忘,而当地人那种面对艰难生计所反映出来的隐忍与乐观,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所有这些,都在志愿者们的笔端流露。

  在津巴布韦生活,特别要注意各种疾病,有些病是在我们国内没有的。4月份,我被芒果蝇叮了一下,痒得厉害,但没有在意。因为在这之前带学生训练时小腿碰破了,夜里我感觉伤口处又痒起来,还发烧,我以为是伤口感染,就吃了点消炎药。想不到接连几天持续发烧,伤口处也在不断肿大。过了大概一个星期,我害怕组织坏死,就到中国医疗队看病,他们说是芒果蝇把卵下到伤口处,然后孵化成幼虫,导致伤口恶化,取出来就好了。

  取出了可恶的虫子,又打了点滴,几天后我就好利索了。在这里,我很谢谢中国医疗队的郑洪大夫,他不但对我精心治疗,还到宿舍来治疗和看望;很谢谢教官组的方教授、李教授和傅强主任,他们多次来看望;并且要感谢志愿者队友们给我的关心、照顾,他们使我感觉到很温暖,也使我更有信心完成志愿任务。

  武冰冰,男,山东体育学院讲师。在津巴布韦奎鲁市珍珠鸡高中任足球教练一个月后,现在首都哈拉雷市丘吉尔高中任教。

  出门在外,最担心的就是生病。在我们十五人当中,我是唯一从事医疗工作的志愿者,也是服务队的队医。

  民以食为天。远在异国他乡,初来乍到的我们对当地的饮食上的习惯非常不适应。我们在津巴布韦的饮食,主要是以当地的萨杂为主,就是一种白玉米面做的干饭,然后加一点牛肉,一个星期有一点点蔬菜。一日三餐,雷打不变,不像在我们国内有馒头、米饭、面条、水饺等,品种繁多,吃法多样。于是我们就充分的发挥聪明才智,把非洲饭做出“中国味”——用微波炉蒸米饭;有时为图省事,就做一锅疙瘩汤充饥;想吃面条没有擀面杖,找个空酒瓶子,里面装满水代替;没有炊帚也没关系,当地茅草很多,打下头来晒干绑好,效果真不错;没有卖咸菜的(好像津巴人民不好这一口),那就自己腌,最后竟然捣鼓出胡萝卜、土豆片、辣椒等好几种咸菜。

  董源庆,男,章丘市中医院主治中医师。现在津巴布韦哈拉雷市的JAMESMOBB诊所从事针灸、推拿治疗工作。

  我和本禹吃、住、工作都在一起,在我看来,因为在贵州支教“感动中国”的徐本禹,实际上也是个普通人,是我们志愿服务队15个队员里的普通一员。我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疯狂英语”。因为他学习英语的时间,每天都能超过10个小时,有一次凌晨两点,他就起来背英语单词,你说,这还不算疯狂吗?

  尽管身在非洲,本禹一直牵挂着贵州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赴津巴布韦前,徐本禹把红杜鹃爱心社的管理工作交给了曾在贵州支教一年、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曹建强、田庚,还专门委托爱心社的徐丽峰回复好心人写的信、联系以前帮助过的学生。今年4月上旬,爱心社组织20名贵州乡村教师到武汉培训,他通过邮件,和爱心社的志愿者们一起商量准备培训工作以及必须要格外注意的细节。徐本禹仍是爱心社中的一员。

  徐本禹,男,华中农业大学在校研究生,曾因为在贵州支教的感人事迹,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目前在津巴布韦管理培训局教汉语。

  这里的公共交通不发达,在必须出门的时候,我们就像电影中的人物那样,在路边伸出手,举起大拇指——意思是“我要搭便车”。来到津巴布韦不久,我们很快就体验到了在异国搭顺风车的“潇洒”。一次在哈拉雷参加完活动,我们从住处出发赶往长途汽车站,准备回奎奎市。那时是上午10点多,路上巴士比较少,我和刘斌提了不少东西,好久都没有等到车。没办法,我们只好站在路边、伸出右手、竖起拇指,搭“顺风车”。大概半个小时内我们没拦到车,直到前方弯道处有辆车驶过来。我们举起手,嘿!居然是辆跑车。车子在我们面前潇洒地停下,我们鼓起勇气问司机,是不是能够载我们去长途汽车站。没想到那位和蔼的帅哥(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叫Vendon)欣然同意,让我们上车。他介绍,这里的汽油大都是国外进口的、特别贵,很多司机都喜欢顺便拉些客人,减轻一些自己的压力。

  路上我们聊得很开心,当他明白我们是从中国来的志愿者时,他说我们是在做很好的事,他很高兴能送我们去车站,并且祝我们工作生活、学习开心顺利。到达车站后,我们互换了电话,Vendon热情地说:“你们以后来哈拉雷,一定要联系我。我们肯定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

  计鹏飞,大连理工大学双学位毕业,目前在津巴布韦奎奎市技术学院教授计算机。

  教师和学生每天都一起用餐,早餐6:30,午餐13:00,晚餐17:30。主食主要是用当地的玉米面(白色的玉米),做成的像年糕一样的叫“萨杂”的东西,蘸着牛肉或豆子做的汤吃。周日休息的时候,我就跑到学校的食堂看他们做饭,食堂的师傅就和我一边聊中国的饮食上的习惯一边做饭。得知我们中国的主食不吃萨杂后就热心教给我做萨杂的步骤,水沸后先放入事先和好的玉米面糊,搅拌开锅后再不停地加入干面粉一直用大木勺搅到像年糕一样为止。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在异国他乡能吃上自己亲手做的当地饮食也很开心。我们每周有一两次米饭和鸡肉或蔬菜,当地人的生活小习惯很少吃蔬菜,以土豆、西红柿、卷心菜和当地的一种只掰叶子吃,留着茎继续生长的绿色蔬菜。

  戚峰,男,山东体育学院教师。在津巴布韦奎鲁市珍珠鸡高中任篮球教练一个月后,现在首都哈拉雷市丘吉尔高中任教。

  中国农历新年过后,我们乘坐夜车从哈拉雷返回穆塔雷。距离穆塔雷还有20公里时,火车突然停了下来。稍后有工作人员说前面一辆火车出轨了,乘客必须下车,步行1公里,绕过事故车,去乘坐前面的一辆火车。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没有人叫嚷,没有人气急败坏,没有人抱怨,大家甚至还互相开着玩笑。火车徐徐开动,向穆塔雷前进,乘客在车厢里开心地跳起了非洲的舞蹈。想到目前津巴布韦国内困难的经济发展形势,艰难的生计,让人不得不感叹非洲人民天性中的隐忍、宽容与乐观。

  火车在津巴布韦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所以即使速度缓慢,不准时,经常出故障,仍然有很多老百姓选择坐火车出行。火车行进途中经过一些乡村,时常会有村民们站在铁轨边,司机看到有人招手,哪怕只有一个人,也会将车速放慢,村民们就会像铁道游击队员一样敏捷地跳进车厢,如果是老人和孩子,或行李较多,司机就会礼貌地将车停下,等乘客上车后,再缓缓启动。

  李越,男,烟台大学机电学院讲师。孔繁茹,女,烟台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他们是一对夫妇,在国内有一个四岁的女儿。现在两人在津巴布韦穆塔雷市技术学院教计算机。

  我们来的时候,带了一些中国的药品和纪念品,每次认识了新朋友或者得到了他们的帮助,我们就赠送一些纪念品。刚到学校,徐本禹就赠送给校长“妈妈”一件贵州少数民族的挂毯,我送给校长“妈妈”一对中国结,校长“妈妈”很喜欢这些手工的中国礼品,当晚就带给她的家人看。我们还随身带了几百个清凉油、创可贴等小礼物。一天晚上我们正在房间备课,学校的厨师匆匆过来敲门,原来是手被菜刀划破了,正在出血,我们连忙找出创可贴给他贴上,又送他一些备用。第二天吃晚饭的时候,他伸出手给我们看,还说:“谢谢!好多了。谢谢你们神奇的礼物。”

  学校给了我们一间教室和一个办公室,办公室里有一部内线电话。在教材没有来到前,我们备课需要上网找资料、下载有声教材,我们就想能不能拨号上网。我们天天在报纸上找,找到提供拨号上网的服务广告,一周后终于找到一家。去市里缴上几十万津元,回来一试不好用。原来我们办公室的电话是分机,而这个拨号服务是针对直播电话的。徐本禹是理科出身,在电话前研究了几天后说:“赌5瓶可乐,三天之内我把它联上网。”三天后,果然能拨号上网了,原来本禹把电话线接线盒改装后,把电脑设置成“辅助拨号上网”。我输得心服口服。

  在津巴布韦人眼里,中国人都很友好,所以校方、学生们对我们也很友好,见了面总是主动打招呼。由于当地的报纸不时会有一些关于中国的报道,他们对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感到惊讶,说到中国的发展,他们都会竖起大拇指,每次见到刊登有关中国消息的报纸,他们都特意拿给我们看。他们对中国的“功夫”以及成龙、李连杰都很了解,特别是年轻人,看见我们就会问我们会不会中国功夫,要跟我们学两招,在他们眼里,每个中国人都是“成龙”、“李连杰”,我们抱歉地说我们不会功夫,他们好奇地问为什么,我们只好回答:“因为我们既不姓成也不姓李。”他们听了后会意地大笑。

  今年年初,15名山东青年志愿者奔赴津巴布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非之行。半年后,本报记者走进了3位援非志愿者的家,带去了对志愿者家属的问候,也看到了他们平静安定的生活。生活虽然如故,但这些家属们清楚地知道,在离家万里的非洲,志愿者们每天都经历着“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于是,15位志愿者的家人们通过不同方式,希望本报能帮他们传达家里一切都好的心声。在采访中,一些见闻将记者深深打动:这些志愿者的家属们在日夜思念的同时,也在用爱默默地支持着他们……

  马兰说,丈夫赴非后,婚纱照和庆华送给她的毛绒熊玩具就摆在床头,跟她做伴儿。

  提到儿子,陈振秋女士反复讲,“让戚峰一定安心工作,把国家交给的任务完成好。”

  今年1月21日,马兰的丈夫黄庆华登上了赴非的飞机,开始在津巴布韦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回忆当时,25岁的马兰称,1月里,本有她生命中3个充满祝福和希冀的日子:她与丈夫黄庆华的结婚纪念日,她的生日和丈夫的生日,但因丈夫走得急,都没好好庆祝一下,这样的离别在他们结婚才刚刚两年时到来。

  丈夫报名前专门征求过她的意见,她舍不得丈夫,考虑了一个月才答应下来。“时间虽然长了些,可这是个好事儿啊”,这样想着,马兰又陪丈夫去说服了一开始也不同意的公婆。

  “他启程那天,刚好是我的生日。”现在回忆起来,马兰鼻子还有些酸酸的。1月21日一早,送丈夫到济南火车站去往北京时,她哭了。同去给儿子戚峰送行的陈阿姨还记得,临别时这个身材娇小的姑娘哭得格外伤心。

  晚上回到家里,马兰收到了一条短信,“老婆,生日快乐,等我回来。”不善言辞的丈夫以前很少说出让她感动的话,看到这几个字,又一阵心酸涌上来。马兰不好意思地说,以前的生日,他们夫妻俩都是挑一天一起过,今年因为丈夫走得急,就耽搁了,“本来以为他忘了呢。”

  马兰和黄庆华的卧室门上现在还贴着结婚时的大红喜字,“舍不得摘,只卷过一次角,我又重新粘牢了。”她得意地笑着说,婚纱照和丈夫送给她的毛绒熊玩具就摆在床头,跟她做伴儿。

  7月7日下午,记者走进了山东省体育学院家属院东院戚峰的家。开门的是戚峰的父亲——省篮球队的戚教练,戚教练足足1米9的个头,戚峰的母亲陈振秋阿姨身高也在1米7以上。

  “戚峰是个优秀的小伙子。”戚峰的母亲陈振秋掩饰不住骄傲,她拿出一摞摞珍藏的报纸以及戚峰在津巴布韦的照片给记者看。因为戚峰所在的哈拉雷通讯不便,除了偶尔能打通的电话,报纸成了他们了解儿子信息的主要途径。在一份刊有同志接见服务队成员消息的报纸上,阐述的援外事业的意义、中非合作背景等情况被夫妻俩用水笔细心勾勒出来,“我们也是要学习,外事无小事啊。”

  同志接见服务队成员时,人民日报的记者抓拍到他与戚峰握手的瞬间,戚教练夫妻俩通过团省委得到了这张照片,用塑料膜封好后装在相框中,摆放在家中显眼的位置。盯着照片上的儿子,陈阿姨说,“瘦多了。”

  记者把戚峰写回的援非感想拿给夫妻俩看,“真的是戚峰写的吗?”看到儿子写的东西,戚教练夫妇有点惊喜,争着看起来,“留给我们吧,只要有儿子的信息,都是宝贝。”

  “让戚峰一定安心工作,把国家交给的任务完成好。”记者离开前,戚教练夫妇反复叮嘱记者说。虽然直到儿子通过了志愿者选拔时他们才知情,但他们全力支持儿子在津巴布韦的志愿服务,他们都以为这是为国效劳,也是一种荣耀。

  日用品、蔬菜种子、虾酱、英文光盘……郜玉环数着近半年来捎给丈夫的东西说,“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可那边总是缺东西。”

  除了丈夫成建国启程时带过去的东西,她总是尽量打听有人过去或者从津巴布韦来山东人的消息,托他们捎去些“慰问品”。

  前不久,当得知津巴布韦华商会的郭会长将来济南时,细心的郜玉环想起丈夫曾提起津巴布韦蔬菜很贵,而且购买很不方便。于是,她准备了一些蔬菜种子托郭会长捎到津巴布韦。

  “他们在那边吃得不习惯,丈夫说5个月来吃的玉米面比在国内20多年吃得都多……这样,他们就能自己种菜吃了。”郜玉环告诉记者。

  7月8日,因为侄子和外甥女来家里作客,郜玉环包起了饺子。包着饺子她冒出一句,“他在家时最爱吃饺子,不知在那儿能不能吃得上。”

  丈夫出国后,家中即将升入中学的女儿和公公婆婆都要靠她照顾。援非志愿者服务队成员、本报记者郝东智曾传回服务队员们写的感想,从中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今年春节过后,郜玉环的母亲和婆婆曾经先后生病入院,让远在津巴布韦的成建国非常着急。

  “我送婆婆去医院的时候,女儿在电话中跟他爸爸讲的!”她本来没打算提,在记者的追问下,才回忆起婆婆生病的事。郜玉环和记者说,她母亲因病在济住院治疗,出院后回老家的第二天晚上,婆婆的老毛病就犯了。当她发现婆婆晕厥在床时,她心里害怕急了,赶紧拨打了120。好在有邻居和同事帮忙,婆婆被及时送往医院,转危为安。“要不然我怎么跟家人交待啊!”本想瞒着丈夫的她当时承受了巨大的心理上的压力,直到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我们工作生活的马佐威兽医学院,位于距离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37公里的农村,离马佐威市也有十几公里,这里四周都是山,没有商店,购物让我们很头疼。每次购物、买菜必须搭学校的便车,坐在皮卡车上去首都,每次储备上至少半个多月的食品,但这样的机会也非常少。

  在一次去农场服务回来的路上,我们得知一个商店离学校最近,大约有十几公里。于是以后我们就步行约两个小时去这个商店购物,然后提着大袋小袋的食品往回走。这样一来,我们就解决了食品荒,客观上还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一举两得。

  生活方面,我们有与国内不同的新体验。为了方便工作,津巴布韦大学安排我们住在离学校较近的职工公寓,并配备了冰箱、电炉灶和简单的家具。虽说家具和餐具都比较旧,但是校方的细心还是令我们感动。

  当然,我们也会面临诸如频繁停水、停电、交通不便等生活困难。由于电力缺乏,我们已渐渐习惯家里几乎每天都停电几小时;家里最长一次停电三天,喜欢喝热水的我们只得去楼下捡些树枝备用,一旦到做饭的时候停电,就能派上用场。我们的邻居都很热心,当我们狼狈地敲开他们的家门讨教时,他们便出来帮我们搭灶点柴,教我们生火。

  记者前去采访,正碰上郜玉环在包饺子,包着饺子她冒出一句,“他在家时最爱吃饺子,不知在那儿能不能吃得上。”

  在国内想看看可爱的猴子,一般都要去动物园,来到津巴布韦后,想不到我能和野生的小猴子有了一次亲密接触。一次在去奎奎市里买东西的路上,我路过一片丛林,正走着,突然看到前面靠近路边的地方有只小猴子。它尽管很警惕,但并没跑远,只是转着小脑袋看我拎着东西走路。当时我童心大发,走到距离它比较近的地方,丢了一些面包块,那只可爱的小家伙迅速捡起来,谨慎地尝了几下,然后大口吃掉了。

  在吃完地上的面包后它又盯上了我手里的,我拿着半片面包不松手,它就拽着另外半片也不松手。令人想笑的是,它一边和我僵持着,一边用另一只手揪下小块面包来吃……现在我还能想起它那可爱的样子。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一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